廢纏足疏(一更)
關燈
小
中
大
廢纏足疏(一更)
正統十四年, 九月十二日傍晚。
專屬內閣的十幾名傳話小吏,每人手裏都拿著一張紙,上面寫著需要他們去通傳事項的官署。
戶部, 王佐尚書正在跟金濂談話:跟他往常與旁的下屬談話,想要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不同, 跟金濂交流的主題都是讓他悠著點, 事緩則圓。
簡直像是努力套住野馬的馴馬人。
見有內閣傳話的小吏到了, 王尚書暫且止住話頭,隨意對門外點點頭:“我們知道了,你去吧。”
自中元節後, 這些小吏每天都差不多時間出現,傳達‘陛下免了明日常朝, 諸位大人往無逸殿請郕王議事。’的一道旨意。
雖然這是常態,但作為對接皇帝的內閣, 每日都還是要盡職盡責傳一遍。
王尚書還端起茶來喝了一口, 準備重新撿起方才的斷句。
然而餘光就見小吏站在門口不走, 王佐轉頭:?
莫不是戰事漸穩,郕王殿下準備明日歇一天?
倒也好,外頭秋高氣爽的……王尚書已經想到了帶著家人出城去走走賞秋的一日休沐安排。
小吏低著頭:“陛下有旨:九月十五於奉天門,親行望朝。”
美夢到噩夢之間切換的太快。
金濂眼睜睜看著王尚書的手一抖,幾滴頗燙的茶水灑在了手背上。
王佐深吸了一口氣,才鎮定對小吏道:“去吧。”該去給別的官署一個上朝的震撼了。
金濂:果然是老尚書,處變不驚。
然而王佐心內已經在驚聲尖叫了:啊!
陛下怎麽忽然又要親自上朝!
明明聽內閣和其餘幾位面過聖的朝臣說, 陛下雙目依舊時不時有黑朦發作,而且一看奏疏就頭疼欲裂, 聽聞最近甚至找了個四輪車,讓人推著行走——那怎麽突如其來又要親自上朝啊!
隨著內閣傳話小吏走遍了各個官署, 驚恐擔憂就像是冬日裏難以掩飾的咳嗽一樣,出現了人傳人現象。
而被不少勳貴重臣直接問到臉上的內閣閣員曹鼐等人,也只能苦笑一遍遍解釋:他們不知道。
朝臣們:不信。
畢竟文武百官的奏疏都該經過內閣,由閣員給出處理意見後,才送到皇帝那裏去批準。你們難道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惹得龍出動?
曹鼐為內閣申冤:事情總有例外,有的朝臣身份高或為陛下心腹,便可以繞過通政司和內閣,密奏直達禦前。那麽程序會倒過來,皇帝會聖心先定,然後再交給內閣和相關官署去辦。
內閣上下:真的,真的與他們無關啊。
於是……內閣撇清後,金濂倒是無辜躺槍,許多同僚明裏暗裏詢問、甚至是質問他:說,是不是你小子又拿搞錢去引誘皇帝了?
金濂好懸沒給冤死。
*
還給內閣和金濂‘清白’的,是九月十四皇帝主動給內閣的兩封奏疏,讓他下發各閣六部,為明日議事之題。
哪怕是在禦前,曹鼐張益還是忍不住當即翻開:揭秘了,快讓我們來看看,到底是哪位(哪些)朝臣閑不住,招惹了陛下!
觸目所見,是從未見過的兩個陌生名字,也是讓他們愕然的主題。
曹鼐手裏的那份奏疏,名為《請禁女子纏足疏》,落名為高朝溪。
名字很生疏,但這筆字這麽熟悉呢……曹鼐的腦瓜子轉的飛快,記憶和目光同時到達了一點:這奏疏上蓋著的金寶,是淑妃的寶印。
怪道呢,前些日子光祿寺事,淑妃曾代皇帝寫過口諭傳與內閣。
他忍不住就去看張益手裏的奏疏,那這封又是什麽?
張益比曹鼐還要懵,畢竟曹鼐很快想到了上疏人的真實身份。
而張益還在對著陌生的名字想:於璚英,這是哪位啊?他作為閣員都沒見過的名字,莫非是國子監的學生,還是去歲剛考中還沒有授官的翰林?
而且這上的是什麽?《戒纏足文》。
此等奏疏,見所未見。
姜離自是早看過這兩份奏疏的:璚英雖有六品誥命,但並沒有以六品安人的身份來上書,她只是署了名字於璚英。
“下發六部各司。”皇帝的話打斷了他們的思緒。
兩人忙齊聲應是,也迫不及待離開,要好好看看這兩封奏疏的內容。
*
曹鼐張益剛回到內閣,便令書筆吏將這兩封奏疏抄寫了許多份,分送各官署。
內閣兩位不知,但朝上跟於謙私交好的同僚,自然都知道他女兒名諱,畢竟……於尚書給女兒寫詩,題跋也不是《憶愛女》,而是《憶璚英》。
故而,兵部議事廳,在看到於璚英三字後,當即就有數道詫異目光直射於謙——這,令愛如此行事出格,您知道嗎?
於謙只是笑了笑。
他帶頭拿起了兩封抄錄的奏疏:“陛下有旨議此事,諸位先讀過再說吧。”
眾人很快通讀過此文,屋內一時無聲。
這篇《戒纏足文》裏,不但寫了纏足會令女子體弱,撟揉天形,行走顛簸,更聯系了此次的瓦剌之戰,言道:若女子纏足,臨變時豈不是只能望足嗟嘆,空自憂愁,如何在離亂中奔命?
且近些年大明邊境多有戰事,甚至不只邊境,內裏各省也有常有起義兵變或是水患地震等天災——正如姜離過來的第一天就聽孫太後念叨的那樣,可謂是一年十二個月,月月沒有好事。
這些禍事有大有小,事後各地官府都會統計罹難的百姓人數,上報朝廷。
《戒纏足文》中便用了諸多官府報奏:若一地纏足風俗重,婦孺的罹難者的數目和比例便顯然要多!可見因纏足奔逃不得的女子,在生死危急關頭,便多有絕命者。
兵部內寂然無聲,是因為他們看過此文後了然:這文中所引不少事例數據來源是何,不問可知,於尚書顯然是縱容女兒的——那明日,哪怕為了給上峰顏面,倒也不好出言反對。
只好沈默了。
不過,決定不反對是一回事,實則不少官員心中還是不以為意,甚至對上峰頗有腹誹:於尚書也忒婆婆媽媽了,對出嫁女兒這般縱著。纏足與否不過女子微末小事,也值得拿到朝上去說?
此時於謙見兵部眾人默默無言,俱另外指了差事要去做,便知他們的選擇。
不反對就好。於謙心裏的想的是:此事已糜然成風,陛下哪怕依從這兩道奏疏下旨,只怕也多有艱難之處,那麽哪怕他們不站出來支持,少一些人反對總是好的。
卻不知皇帝的想法,正是所有人都要‘參與’進來!
*
都察院。
也可叫大明杠精集中地。
比起兵部寂然準備置身事外的態度,都察院對此事,反應就大多了。
此時也已然通讀過兩份奏疏的禦史們,便圍坐在議事廳,開始指指點點。
尤其是對著高朝溪的那一道——於璚英到底是於尚書的女兒,他們不在兵部,不知於謙的態度,下意識代入自己,大多數人便覺得於尚書應當會好生‘管教’女兒出格的。那就給同僚一個面子。
於是,他們的火力主要集中在後宮幹政的淑妃奏疏上。
“淑妃娘娘久在宮闈,女子見識短淺,故而凈是危言聳聽之語!”
此時開腔的禦史,舉起高朝溪的那份《請禁女子纏足疏》,讀了其中的一段。
“……古者五刑之罪,剕亦在其中,漢文帝覺五刑酷烈,故以鞭笞代之,隋唐以後五刑多廢。可如今,天下婦孺何辜,竟要無罪而陷於剕刑!”
所謂五刑,指的是‘墨(刺字)、劓(割鼻子)、剕(斷足)、宮(宮刑)、大辟(死刑)’五種刑罰。[1]
禦史朗讀完畢,輕嗤道:“不過是纏足,天下女子纏足者眾,我自家妻女也有纏足的?不也活的好好的,哪裏就扯得上剕刑!”
又繼續趁勢發散道:“這兩月來,咱們雖聽聞淑妃娘娘常伴左右,以至於見朝臣而不退。但咱們為臣者忠心耿耿,想著陛下龍體不安,需要嬪妃就近伺候也罷了。如今倒是越發縱出這些個危言惑聖來了!”
旁邊便有人附和:啊,你說的有理啊。
那年輕禦史被眾人一捧,當即道:“我這就寫奏疏勸諫陛下!諸位同僚要不要與我同書?”
旁邊便有被他激起‘熱血’的禦史回道:“上書是一回事,陳兄倚馬千言文辭犀利,只管寫成奏本上書——但也要有人敢於朝上當面明諫陛下才是,明兒我便當庭直奏陛下!”
陳姓禦史聞言感動道:“劉兄果然好氣魄!好,我今日就把奏疏寫成,遞與內閣!”
不但兩人互相誇讚對方如高山流水伯牙遇子期一般,其餘禦史也在一旁熱烈應和,表示二位敢於直言,果然是大明的肱骨脊梁啊,就差把他們拍到天上去了。
實則各人心中都有小九九——
別看此時都察院內部,禦史們討論起來倒是群情激憤,但四月前陛下廢除殉葬事時,翻臉無情毫不在意名聲,就將上奏禦史拖出去的陰影,還盤桓在很多人心頭。
想到要公然反抗皇帝,禦史們不由有些瞻前顧後。
見有兩位激憤出頭鳥,其餘禦史均是心中大慰:不錯不錯,你們先上。若是順風局,我們都跟上,若是……再說!
**
九月十五日。
在前一晚收到某陳姓禦史的激烈反對諫疏,以及今日看到劉禦史當庭站出來反對的時候——
姜離想起一個俗語:三天不打上房揭瓦。
果然,人善被人欺,她就是太老實本分了。
朝上,被文武百官看著的劉禦史,覺得自己肩負著大明禮教的重任——
當禦史的人,聲音倒是很洪亮,咬字也很清晰:“陛下是天子,當胸懷九州萬方天下大事,當頌聖賢之道!若為區區婦人足下小事下聖旨明詔,不知天下臣子百姓,要如何非議!”
只見皇帝坐在龍椅上,看不出什麽喜怒之意,只隨著他的直言問道:“哦?天下如何非議?”
劉禦史便準備把腹內一大篇諫言通過‘天下悠悠眾口’的方式擡出來。
深吸了一口氣,還未開口,就聽禦座之上的皇帝繼續方才的問題。
“天下臣民萬千,心自不會等同,朕先不聽天下萬民的。來,先跟朕說說,你的想法。”
皇帝的聲音還是沒有什麽明顯的怒意,但落在人耳朵裏,無端就讓人心沈甸甸地往下墜:“接下來你說的,全是你對朕的看法,朕洗耳恭聽。”
深吸了一口氣的禦史,準備傳達‘民意’的禦史,險些沒當場噎死。
他的想法……
這,這,不讓他借‘民心’來說話,豈不是成了他獨自罵皇帝。
他慌了。
一來,作為禦史,跟所有同僚一起上奏表諫皇帝,他很熟練,借著悠悠眾口給皇帝反應外頭的‘民心民調’他也很熟悉,但要是他自己來罵皇帝……說到底,他並不是王恕那等無畏的人,只是圖‘忠諫’之名的人。
二來,作為自己硬剛皇帝甚至罵皇帝,也得分罵什麽皇帝,眼前這若是仁宗、宣宗,這位禦史也是敢的!因為這兩位皇帝是明君仁君,非常遵守不殺諫臣,虛心納諫這一套(起碼表面上很遵守,真破防了另說)。
但,眼前這位皇帝,明顯不是這樣的人啊!
明君是“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,受上賞。”[2]
但眼前的皇帝是那種明君嗎?劉禦史小心擡了擡眼皮,正對上皇帝的眼神——
那眼神分明在說……不,都不用眼神說,過去的舉動也說明了。
當今皇帝的性情分明是:“能面刺寡人之過者,殺無赦。”
姜離若能聽到眼前這位劉禦史的心聲,必然會覺得:誒?還是個知己呢。
算起來,這滿朝文武,再天才的也得是耗費多年時光,花掉整個青春甚至半生都在科舉才能入朝為官。
這樣的沈沒成本。
來啊,繼續當面諫一個昏君啊:當即可以體會一下什麽青春沒有售價,九族了無牽掛。
劉禦史惶恐退了,陳禦史驟然懵了。
說出去的話,覆水難收,上的奏疏更不可能雁過無痕!
劉禦史這當面直諫可以諫一半跑掉,他那已經上完的言辭激烈的奏疏可沒法撤回啊!
何況皇帝還已讀。
皇帝會怎麽對他……陳禦史心口狂跳。
姜離是個好心人,不會讓人害怕太久。
她很快點了陳禦史的名,正如他昨日在都察院舉著高朝溪的奏疏,慷慨激昂道淑妃危言聳聽,纏足不過是使足纖小,怎麽就至於剕刑,那麽——人若是少一半鼻子,也不過是使五官稍小,哪裏算得上什麽劓刑。
禦史最看重名聲臉面。
那就給他們新的‘臉面’。
或許便能懂得,感同身受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正統十四年, 九月十二日傍晚。
專屬內閣的十幾名傳話小吏,每人手裏都拿著一張紙,上面寫著需要他們去通傳事項的官署。
戶部, 王佐尚書正在跟金濂談話:跟他往常與旁的下屬談話,想要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不同, 跟金濂交流的主題都是讓他悠著點, 事緩則圓。
簡直像是努力套住野馬的馴馬人。
見有內閣傳話的小吏到了, 王尚書暫且止住話頭,隨意對門外點點頭:“我們知道了,你去吧。”
自中元節後, 這些小吏每天都差不多時間出現,傳達‘陛下免了明日常朝, 諸位大人往無逸殿請郕王議事。’的一道旨意。
雖然這是常態,但作為對接皇帝的內閣, 每日都還是要盡職盡責傳一遍。
王尚書還端起茶來喝了一口, 準備重新撿起方才的斷句。
然而餘光就見小吏站在門口不走, 王佐轉頭:?
莫不是戰事漸穩,郕王殿下準備明日歇一天?
倒也好,外頭秋高氣爽的……王尚書已經想到了帶著家人出城去走走賞秋的一日休沐安排。
小吏低著頭:“陛下有旨:九月十五於奉天門,親行望朝。”
美夢到噩夢之間切換的太快。
金濂眼睜睜看著王尚書的手一抖,幾滴頗燙的茶水灑在了手背上。
王佐深吸了一口氣,才鎮定對小吏道:“去吧。”該去給別的官署一個上朝的震撼了。
金濂:果然是老尚書,處變不驚。
然而王佐心內已經在驚聲尖叫了:啊!
陛下怎麽忽然又要親自上朝!
明明聽內閣和其餘幾位面過聖的朝臣說, 陛下雙目依舊時不時有黑朦發作,而且一看奏疏就頭疼欲裂, 聽聞最近甚至找了個四輪車,讓人推著行走——那怎麽突如其來又要親自上朝啊!
隨著內閣傳話小吏走遍了各個官署, 驚恐擔憂就像是冬日裏難以掩飾的咳嗽一樣,出現了人傳人現象。
而被不少勳貴重臣直接問到臉上的內閣閣員曹鼐等人,也只能苦笑一遍遍解釋:他們不知道。
朝臣們:不信。
畢竟文武百官的奏疏都該經過內閣,由閣員給出處理意見後,才送到皇帝那裏去批準。你們難道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惹得龍出動?
曹鼐為內閣申冤:事情總有例外,有的朝臣身份高或為陛下心腹,便可以繞過通政司和內閣,密奏直達禦前。那麽程序會倒過來,皇帝會聖心先定,然後再交給內閣和相關官署去辦。
內閣上下:真的,真的與他們無關啊。
於是……內閣撇清後,金濂倒是無辜躺槍,許多同僚明裏暗裏詢問、甚至是質問他:說,是不是你小子又拿搞錢去引誘皇帝了?
金濂好懸沒給冤死。
*
還給內閣和金濂‘清白’的,是九月十四皇帝主動給內閣的兩封奏疏,讓他下發各閣六部,為明日議事之題。
哪怕是在禦前,曹鼐張益還是忍不住當即翻開:揭秘了,快讓我們來看看,到底是哪位(哪些)朝臣閑不住,招惹了陛下!
觸目所見,是從未見過的兩個陌生名字,也是讓他們愕然的主題。
曹鼐手裏的那份奏疏,名為《請禁女子纏足疏》,落名為高朝溪。
名字很生疏,但這筆字這麽熟悉呢……曹鼐的腦瓜子轉的飛快,記憶和目光同時到達了一點:這奏疏上蓋著的金寶,是淑妃的寶印。
怪道呢,前些日子光祿寺事,淑妃曾代皇帝寫過口諭傳與內閣。
他忍不住就去看張益手裏的奏疏,那這封又是什麽?
張益比曹鼐還要懵,畢竟曹鼐很快想到了上疏人的真實身份。
而張益還在對著陌生的名字想:於璚英,這是哪位啊?他作為閣員都沒見過的名字,莫非是國子監的學生,還是去歲剛考中還沒有授官的翰林?
而且這上的是什麽?《戒纏足文》。
此等奏疏,見所未見。
姜離自是早看過這兩份奏疏的:璚英雖有六品誥命,但並沒有以六品安人的身份來上書,她只是署了名字於璚英。
“下發六部各司。”皇帝的話打斷了他們的思緒。
兩人忙齊聲應是,也迫不及待離開,要好好看看這兩封奏疏的內容。
*
曹鼐張益剛回到內閣,便令書筆吏將這兩封奏疏抄寫了許多份,分送各官署。
內閣兩位不知,但朝上跟於謙私交好的同僚,自然都知道他女兒名諱,畢竟……於尚書給女兒寫詩,題跋也不是《憶愛女》,而是《憶璚英》。
故而,兵部議事廳,在看到於璚英三字後,當即就有數道詫異目光直射於謙——這,令愛如此行事出格,您知道嗎?
於謙只是笑了笑。
他帶頭拿起了兩封抄錄的奏疏:“陛下有旨議此事,諸位先讀過再說吧。”
眾人很快通讀過此文,屋內一時無聲。
這篇《戒纏足文》裏,不但寫了纏足會令女子體弱,撟揉天形,行走顛簸,更聯系了此次的瓦剌之戰,言道:若女子纏足,臨變時豈不是只能望足嗟嘆,空自憂愁,如何在離亂中奔命?
且近些年大明邊境多有戰事,甚至不只邊境,內裏各省也有常有起義兵變或是水患地震等天災——正如姜離過來的第一天就聽孫太後念叨的那樣,可謂是一年十二個月,月月沒有好事。
這些禍事有大有小,事後各地官府都會統計罹難的百姓人數,上報朝廷。
《戒纏足文》中便用了諸多官府報奏:若一地纏足風俗重,婦孺的罹難者的數目和比例便顯然要多!可見因纏足奔逃不得的女子,在生死危急關頭,便多有絕命者。
兵部內寂然無聲,是因為他們看過此文後了然:這文中所引不少事例數據來源是何,不問可知,於尚書顯然是縱容女兒的——那明日,哪怕為了給上峰顏面,倒也不好出言反對。
只好沈默了。
不過,決定不反對是一回事,實則不少官員心中還是不以為意,甚至對上峰頗有腹誹:於尚書也忒婆婆媽媽了,對出嫁女兒這般縱著。纏足與否不過女子微末小事,也值得拿到朝上去說?
此時於謙見兵部眾人默默無言,俱另外指了差事要去做,便知他們的選擇。
不反對就好。於謙心裏的想的是:此事已糜然成風,陛下哪怕依從這兩道奏疏下旨,只怕也多有艱難之處,那麽哪怕他們不站出來支持,少一些人反對總是好的。
卻不知皇帝的想法,正是所有人都要‘參與’進來!
*
都察院。
也可叫大明杠精集中地。
比起兵部寂然準備置身事外的態度,都察院對此事,反應就大多了。
此時也已然通讀過兩份奏疏的禦史們,便圍坐在議事廳,開始指指點點。
尤其是對著高朝溪的那一道——於璚英到底是於尚書的女兒,他們不在兵部,不知於謙的態度,下意識代入自己,大多數人便覺得於尚書應當會好生‘管教’女兒出格的。那就給同僚一個面子。
於是,他們的火力主要集中在後宮幹政的淑妃奏疏上。
“淑妃娘娘久在宮闈,女子見識短淺,故而凈是危言聳聽之語!”
此時開腔的禦史,舉起高朝溪的那份《請禁女子纏足疏》,讀了其中的一段。
“……古者五刑之罪,剕亦在其中,漢文帝覺五刑酷烈,故以鞭笞代之,隋唐以後五刑多廢。可如今,天下婦孺何辜,竟要無罪而陷於剕刑!”
所謂五刑,指的是‘墨(刺字)、劓(割鼻子)、剕(斷足)、宮(宮刑)、大辟(死刑)’五種刑罰。[1]
禦史朗讀完畢,輕嗤道:“不過是纏足,天下女子纏足者眾,我自家妻女也有纏足的?不也活的好好的,哪裏就扯得上剕刑!”
又繼續趁勢發散道:“這兩月來,咱們雖聽聞淑妃娘娘常伴左右,以至於見朝臣而不退。但咱們為臣者忠心耿耿,想著陛下龍體不安,需要嬪妃就近伺候也罷了。如今倒是越發縱出這些個危言惑聖來了!”
旁邊便有人附和:啊,你說的有理啊。
那年輕禦史被眾人一捧,當即道:“我這就寫奏疏勸諫陛下!諸位同僚要不要與我同書?”
旁邊便有被他激起‘熱血’的禦史回道:“上書是一回事,陳兄倚馬千言文辭犀利,只管寫成奏本上書——但也要有人敢於朝上當面明諫陛下才是,明兒我便當庭直奏陛下!”
陳姓禦史聞言感動道:“劉兄果然好氣魄!好,我今日就把奏疏寫成,遞與內閣!”
不但兩人互相誇讚對方如高山流水伯牙遇子期一般,其餘禦史也在一旁熱烈應和,表示二位敢於直言,果然是大明的肱骨脊梁啊,就差把他們拍到天上去了。
實則各人心中都有小九九——
別看此時都察院內部,禦史們討論起來倒是群情激憤,但四月前陛下廢除殉葬事時,翻臉無情毫不在意名聲,就將上奏禦史拖出去的陰影,還盤桓在很多人心頭。
想到要公然反抗皇帝,禦史們不由有些瞻前顧後。
見有兩位激憤出頭鳥,其餘禦史均是心中大慰:不錯不錯,你們先上。若是順風局,我們都跟上,若是……再說!
**
九月十五日。
在前一晚收到某陳姓禦史的激烈反對諫疏,以及今日看到劉禦史當庭站出來反對的時候——
姜離想起一個俗語:三天不打上房揭瓦。
果然,人善被人欺,她就是太老實本分了。
朝上,被文武百官看著的劉禦史,覺得自己肩負著大明禮教的重任——
當禦史的人,聲音倒是很洪亮,咬字也很清晰:“陛下是天子,當胸懷九州萬方天下大事,當頌聖賢之道!若為區區婦人足下小事下聖旨明詔,不知天下臣子百姓,要如何非議!”
只見皇帝坐在龍椅上,看不出什麽喜怒之意,只隨著他的直言問道:“哦?天下如何非議?”
劉禦史便準備把腹內一大篇諫言通過‘天下悠悠眾口’的方式擡出來。
深吸了一口氣,還未開口,就聽禦座之上的皇帝繼續方才的問題。
“天下臣民萬千,心自不會等同,朕先不聽天下萬民的。來,先跟朕說說,你的想法。”
皇帝的聲音還是沒有什麽明顯的怒意,但落在人耳朵裏,無端就讓人心沈甸甸地往下墜:“接下來你說的,全是你對朕的看法,朕洗耳恭聽。”
深吸了一口氣的禦史,準備傳達‘民意’的禦史,險些沒當場噎死。
他的想法……
這,這,不讓他借‘民心’來說話,豈不是成了他獨自罵皇帝。
他慌了。
一來,作為禦史,跟所有同僚一起上奏表諫皇帝,他很熟練,借著悠悠眾口給皇帝反應外頭的‘民心民調’他也很熟悉,但要是他自己來罵皇帝……說到底,他並不是王恕那等無畏的人,只是圖‘忠諫’之名的人。
二來,作為自己硬剛皇帝甚至罵皇帝,也得分罵什麽皇帝,眼前這若是仁宗、宣宗,這位禦史也是敢的!因為這兩位皇帝是明君仁君,非常遵守不殺諫臣,虛心納諫這一套(起碼表面上很遵守,真破防了另說)。
但,眼前這位皇帝,明顯不是這樣的人啊!
明君是“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,受上賞。”[2]
但眼前的皇帝是那種明君嗎?劉禦史小心擡了擡眼皮,正對上皇帝的眼神——
那眼神分明在說……不,都不用眼神說,過去的舉動也說明了。
當今皇帝的性情分明是:“能面刺寡人之過者,殺無赦。”
姜離若能聽到眼前這位劉禦史的心聲,必然會覺得:誒?還是個知己呢。
算起來,這滿朝文武,再天才的也得是耗費多年時光,花掉整個青春甚至半生都在科舉才能入朝為官。
這樣的沈沒成本。
來啊,繼續當面諫一個昏君啊:當即可以體會一下什麽青春沒有售價,九族了無牽掛。
劉禦史惶恐退了,陳禦史驟然懵了。
說出去的話,覆水難收,上的奏疏更不可能雁過無痕!
劉禦史這當面直諫可以諫一半跑掉,他那已經上完的言辭激烈的奏疏可沒法撤回啊!
何況皇帝還已讀。
皇帝會怎麽對他……陳禦史心口狂跳。
姜離是個好心人,不會讓人害怕太久。
她很快點了陳禦史的名,正如他昨日在都察院舉著高朝溪的奏疏,慷慨激昂道淑妃危言聳聽,纏足不過是使足纖小,怎麽就至於剕刑,那麽——人若是少一半鼻子,也不過是使五官稍小,哪裏算得上什麽劓刑。
禦史最看重名聲臉面。
那就給他們新的‘臉面’。
或許便能懂得,感同身受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